主辦: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
特別鳴謝:天主教澳門教區、澳門聖若瑟修院及聖堂、天主教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、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

總監及項目發起人:劉炎新神父
項目統籌:沈穎瑤
音樂總監/指揮:阮慧玲博士
音響工程師:陳沛正
音響助理:葉曦汶
錄影:MADLAB Productions, Hong Kong
後勤:馮理安

Parce Domine《饒恕我,主啊》
https://youtu.be/vAjCkG1Ah4E
首播日期:2025年3月9日

Senhor, eu não sou digno《主!我當不起》
https://youtu.be/qKg_C7wDjFA
首播日期:2025年3月16日

「主,我不配獲得祢的愛,
但內心深處,始終渴望聽到祢說聲『愛你』」。

在四旬期第二個主日,與大家分享一首二聲部及管風琴合唱曲“Senhor, eu não sou digno”(《主!我當不起》)。

按《瑪竇福音》第八章第8節記載,當耶穌決定去一位百夫長家為他的僕人醫治時,他說:「主!我當不起你到我舍下來,你只要說一句話,我的僕人就會好的。」教會便把這句話略改,用於彌撒中領聖體前,當主祭說:「請看,天主的羔羊!請看,除免世罪者,來赴聖宴的人,是有福的。」然後教友們瞻仰聖體時頌唸:「主,我當不起祢到我心裡來,只要祢說一句話,我的靈魂就會痊癒。」

只要我們懷著謙卑與信心,勇敢地向上主祈求,往往只需一句簡單的說話,便能帶來心靈的醫治與希望。

Jaculatória《慈悲的耶穌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W5FQJ3saQc
首播日期:2025年3月23日

責罵、爭吵、排擠、欺凌……
有誰能療癒我心中的傷痛?

在四旬期第三主日,與大家分享一首混聲無伴奏合唱曲“Pie Jesu”(《慈悲的耶穌》)。

區師達神父在這部作品旁標示「Jaculatória」,意指「短禱」。這類短禱一般帶有迫切及哀求的心情,寄願以一種神聖而敬虔的表達,期待把我們的渴求直達上主。在天主教中,常見的短禱包括向耶穌呼求的禱文、向聖母的禱文、聖神降臨的呼喚,以及祈求永恆的安息。

無論面對何種困境與風浪,我們都渴望找到一處避難所,使心靈獲得棲息及寧靜。我們可以轉向上主,尋求祂的慈愛與包容。在向主耶穌呼求的同時,我們也在表達對祂的信任與依賴,深信祂始終與我們同在,賜予我們力量與平安。

Cum Inovcavero《當我呼喚時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6A5PQ_tRks
首播日期:2025年3月30日

主啊,在我們陷入困境時,
我們仍要仰望祢!

在四旬期第四主日又稱為「喜樂主日」,與大家分享一首齊唱與無伴奏對唱曲“Cum Invocavero”(《當我呼喚時》)。

當我們在工作、經濟、物質、健康等方面遭遇困境時,這些挑戰是否會剝奪你的喜樂?我們的喜樂究竟建基於什麼?這首作品的歌詞,來自《聖詠集》第四篇第2-5節,詩篇一開始便向上主發出呼求。其背景是達味王正被叛變的兒子追殺,躲藏在一處山洞中避難。然而,即使在如此困境中,達味的喜樂並未減少,因為他的喜樂泉源在於主,而非環境。在聆聽區師達神父撰寫此曲之重句時,我們不會感到悲傷,反而被音樂中堅定、喜樂和希望的情感所打動。

 

讓我們以堅定的信念,時刻提醒自己,真正喜樂源於我們的主。

Ó Vós Todos《你們所有人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Ph2T3y6Qno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2日

天父的家,充滿慈愛與光芒。
浪子呀!回心轉意吧!
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四聲部無伴奏合唱曲“Ó Vós Todos”(《你們所有人》)。這首葡萄牙文聖歌是區師達神父於1956年創作的,當時他仍在里斯本修讀音樂。
 
我們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忘記及忽略了主?對聖體的愛視而不見,匆匆而過?歌詞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上主的崇敬,同時流露出對世人漠視神聖之愛的痛心。整首作品以優美哀怨的旋律配上質樸的文字,引領人們深刻體悟神聖之愛的意義,激發懺悔之心。我們要主動回到主耶穌的面前,深切反省,重拾對上主的愛,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靈性上的滋養。

Tantum Ergo 《皇皇聖體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c2YDhg4ztE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6日

犧牲的愛,定格在小小的麵餅中。
領受這神糧,血液裡都流淌著同一份愛。

在四旬期第五主日,與大家分享一首二聲部與管風琴合唱曲“Tantum Ergo”(《皇皇聖體》)。

《皇皇聖體》是一首重要的天主教聖歌,常在明供聖體及聖體聖血節時頌唱,表達對聖體的深切敬畏及奧秘。此曲之歌詞選自《聖身奥妙歌》(Pange lingua gloriosi)的第五及第六段,整首《聖身奥妙歌》通常在聖周四(建立聖體聖事)的彌撒中頌唱。那麼,這首《聖身奥妙歌》的作詞者是誰呢?他是聖多瑪斯.阿奎納(St Thomas of Aquino,1227-1274)。他是歐洲中世紀一位重要神學家和哲學家,其著作中尤以《神學大全》(Summa Theologica)最為知名,並被尊稱為「天使博士」,以表彰他在神學及哲學上的卓越貢獻。

《皇皇聖體》精煉的歌辭,表達了聖體聖事的深奧神學道理。雖然我們的感官未必能完全理解,但基督卻是真實且具體的臨在於聖體中。盼望我們藉著信德,以謙卑的心去迎接這神聖的奧秘,並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主的臨在。

Terra Tremuit《大地震動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XeElydeOM8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9日

時候到了,所有秘密將被揭開,
我們能否昂首挻胸面對祂?

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混聲無伴奏合唱曲《大地震動》。

《大地震動》是聖週四(濯足節)的對經,也是復活節的奉獻曲。在復活節那天,會在句尾加上「阿肋路亞」。歌詞內容預示著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將要發生的情況——主去世時發生的地震、基督戰勝死亡與罪惡的勝利。同時,這也象徵著最後審判的前兆。在末日,當主再降臨時,整個大地的根基將被震動,基督將莊嚴地審判世人的罪惡。

 

區師達神父於1960年為此歌詞譜曲,當時他已從葡萄牙學成歸來。其音樂風格更具張力、色彩更豐富、結構更扎實。整首樂曲強而有力,讓人聯想到天主的震怒、主戰勝死亡、最後審判、罪人的驚恐,以及主的光榮,最終回歸於平安。

Crucem Tuam《主的十字架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Q9tBU18UAo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13日

十字架原本是一個刑具,
現卻成為了祝福的標記。
 
在四旬期第六主日,又稱為「聖枝主日」,與大家分享一首無伴奏對唱曲“Crucem Tuam”(《主的十字架》)。
這首聖歌通常在聖週五耶穌受難日彌撒中,在第二部分「朝拜十字聖架」時頌唱。歌詞中提到的十字架、鞭笞和荊棘冠冕,不僅象徵耶穌所承受的痛苦與羞辱,更是耶穌戰勝罪惡與死亡的標記。因此,朝拜十字架不是只為悼念耶穌的死亡,更是對祂復活及救贖力量的讚美。正因為十字架的存在,整個世界都獲得了希望和喜樂。
 
曲中的額我略讚旋律取自《謝主曲》(Te Deum)。雖然沒有和聲或節奏的伴隨,但卻展現出一種平靜而宣告勝利的感覺,與合唱部分互相呼應。真正的榮耀常與苦難相隨,鼓勵我們在面對信仰和生活中的挑戰時,也懷抱堅毅與勇氣。

Passionis et Mortis Domini secundum S. Joannem《聖若望福音:主的受難與死亡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4yQbO2axew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16日

「他受虐待,仍然謙遜忍受,
總不開口,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。」(依 53:7) 

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混聲無伴奏作品《聖若望福音:主的受難與死亡》。

明天起將開始為期三天的「逾越節三日慶典」,包括主的晚餐(聖週四)、救主苦難紀念(聖週五)及復活節夜間慶典(聖週六)。逾越節三日慶典是整個天主教會禮儀的高峰,整個氣氛不僅是悔改及補贖,更是懇切祈禱,以滿懷期盼和希望的心情迎接救主耶穌基督的復活。

每年聖週五的禮儀中,會以苦難劇的形式宣讀《若望福音》(18:1-19:42)所載救主受難之始末。透過形象化的闡釋,使福音的內容更深入信眾的內心。宣讀者可以是執事或平信徒,但涉及耶穌的部分須由司鐸宣讀,信眾則作為群眾部分回應。區師達神父的這首《聖若望福音:主的受難與死亡》,根據福音的內容,把涉及「群眾」回應的經文部分譜寫成曲,由聖詠團唱出。

在這次錄影中,我們選擇將整篇經文讀出,然後以混聲合唱團唱出由區神父譜曲的部分,嘗試呈現區神父構思這套作品的效果。這首作品創作手法相對成熟,可能是區神父回澳後於聖若瑟修院任教時,為修生及禮儀而作。雖然樂曲篇幅簡短,但不失莊嚴及充滿力量。

📖 經文選讀自《聖若望福音》18:1-19:30(若望所載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)
全文可按此 

Surrexit Dominus《主基督復活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Wl3htnvxu4
首播日期:2025年4月20日

「當基督,我們的生命顯現時,
那時,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中。」(哥羅森書 3:4)

主基督光榮地復活了!今天是復活節,與大家分享是次錄影的最後一首作品——一首三聲部與管風琴合唱曲“Surrexit Dominus”(《主基督復活》)。

這首歌的拉丁文歌詞適用於復活節,歌詞表達了對耶穌的復活的喜悅。復活節是天主教信仰的核心:耶穌基督的受難、聖死與復活,為人類重新打開通往天國之門,讓我們與耶穌同享復活的榮耀,帶給我們新的希望。

區師達神父巧妙地用音樂表達這兩句簡單歌詞的內容。雖然此作品是小調,但作者在樂譜上標示“Andante gioioso”(愉快的行板)。曲子開首由管風琴以一低音升F為基礎,逐漸上升,並以模仿遞進的形式奏出前奏,似乎為首句歌詞「主從墳墓中復活」拉開序幕。隨後,合唱團的三個聲部以對位手法唱出旋律。當音樂進入中段「那為我們懸掛在十字架上的主」時,情緒突然轉變——速度變慢,聲音從高處向下,彷如那十字架被豎立起來,然後座落在地上。這是十分形象化的音樂描寫。接著便進入整首歌的高潮,合唱團高聲齊唱「阿肋路亞」,然後以喜樂的情感歡欣地歌頌,聲部間與管風琴伴奏互相交錯呼應,最終與管風琴一起以堅定的情感結束。